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周书记,真是太感谢你帮我们建了这个天文科普活动室。”在贵州省平塘县塘泥小学的天文科普室里,塘泥小学石文亮校长激动地对驻村第一书记周正林说。

2023年5月平塘县塘泥小学天文科普活动。

周正林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选派驻塘边镇塘泥村的第一书记。6月2日,塘泥小学的天文科普室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老师韩全旺博士为塘泥小学的师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天文科普课。8台天文望远镜周围都站满了孩子,他们一边看电视上的动画,一边专注地听老师讲解,不时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弄着望远镜。

2023年5月平塘县塘泥小学天文科普活动。

这里正处于大国重器“中国天眼”电磁波静默区。

2007年,贵州省平塘县启动“中国天眼”台址移民搬迁工作。“中国天眼”30公里范围被划定为电磁波宁静区,5公里范围被划定为核心区,塘边镇和邻近的克度镇共计1410户6633名村民搬出大山安置到周边乡村。一直以来,如何既能发展新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又不影响“中国天眼”的运行是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一大难题。

要保证“中国天眼”的安全运行,就必须牢固树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中国天眼”的理念。

2023年5月与平塘天问公司合作签约仪式。

2017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按州委州政府安排承担了帮扶塘边镇新建村、塘泥村、新风村脱贫攻坚的重任,在帮扶过程中,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创新“校农结合”工作模式,3个村先后顺利脱贫,学校党委因此荣获贵州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进入乡村振兴阶段,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家门口”办大学优势,围绕“中国天眼”做服务,在驻村干部选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五部曲”共同演绎下,让当年因“中国天眼”台址建设而迁移的村镇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能致富”的华丽蜕变。2017至2022年,新风、新建、塘泥村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245 % 、104% 、45.8%。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黔南州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高校,全州90%以上高层次博士都集中在这里,也是黔南州引进高层次人才核心平台,作为“国之重器”家门口大学,学校把服务“中国天眼”作为己任,全方位提供服务,并在服务中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

2023年4月中国科学院彭勃、聂跃平一行莅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考察交流。

2013年7月,学校围绕服务“中国天眼”建设运行申请获批建成大射电“院士工作站”,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领衔,依托天文学学科,涵盖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民族学、物理学、生物医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通过“天文”架起与哈佛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大学、国家天文台等一批著名高校和院所建立联系,借助“中国天眼”吸引力,引进天文相关专业博士16人,提高学科专业发展实力。2016年,学校获教育部批准开设“天文学”专业并招生,围绕“中国天眼”工程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旅游发展等方面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至今已培养从事天文、教育科普等专业本科毕业生90余名,培养出一批像杨清亮等“中国天眼”技术骨干及配套科普旅游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020年物电学院赴FAST基地交流实习实训工作。

不久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结合自身优势与平塘县政府成立的问天公司在天文研究、研学旅游、科普旅游等方面开展“校旅结合”,在学校“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学院”中设立科技旅游板块、在“黔货出海”电子商务中直播中增加“中国天眼”科普旅游宣传、在帮扶村中开辟与“中国天眼”科普旅游配套爽酷户外营地“溶洞软探险”旅游项目等,锚定“百万老广游贵州”“十万粤客看三天(天眼天书天坑)”目标推进,将“中国天眼”世界唯一性与贵州自然生态共性特征融合,共同打造“校旅结合”新模式。

通过“校农结合”“校旅结合”实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有效治理和天文科普文化的普及。

2021年天文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挂牌。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黔南这块土地上生长、壮大、成长、发展起来的学校,将秉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职责使命为这片土地做好服务。”学校党委书记郭文说。

据2023数博发布“中国天眼”科技成果介绍,“中国天眼”自开放运行以来,已发现脉冲星超过740颗,成为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的观天利器,开启了“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新阶段。(文/李明飞、张云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供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机构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