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12月28日,东华理工大学官微发布讣闻:中国共产党员、我国著名核元素分析测试专家、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前身)教授宋金如同志,于2022年12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逝世,享年96岁。

沉痛悼念

宋金如,1926年12月出生于吉林永吉,1951年于东北师大化学系毕业,是新中国第一批本科大学生。毕业后的她在阜新矿务局工作了13年。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她作为煤炭行业优秀人才,被输送到核工业系统,调入原南昌矿业研究所,后被下放至奉新县。随后,她被调往贵州一座深山筹建核工业企业,直至企业建成投产。1981年,她调入东华理工大学任教。1987年,她退而不休,每天保持着上班时的作息,每年工作时间近350天,相当于别人在实验室上了54年的班。1995年,她受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邀请,参与《分析科学大全》编写,成为当年中国唯一特邀作者。2006年,80岁的宋金如编著出版《铀矿石的化学分析》,填补了这个领域我国教材20年的空白。2014年7月,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举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她荣获“中国好人”称号。2016年,鲐背之年的她,被评为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

虽至耄耋 坚守科研

1981年,55岁的宋金如调入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前身)工作。刚刚从科研转向教学的宋金如给同学们上化学分析实验课,事先都做一遍,做好了充分准备,才给他们讲。关于铀的实验分析、铀的实验测定、原子核材料的分析方法当时有很多,如滴定法、比色法等,她都全数教给学生。

1987年,担任系主任的宋金如到达退休年龄。依据惯例,系里准备为宋金如召开一个退休座谈会,欢送宋金如退休。当新任系主任张燮将这一消息告诉她时,宋金如眼泪夺眶而出。“我还没做什么啊,怎么就退休了?”她红着眼圈说,“我坚决不同意开座谈会,你开了我也不参加!”新任系主任极力劝说,可倔强的宋金如一句也听不进。系里的老师都知道,宋金如是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实验室,想再做点事。此后,系里再也没提让宋金如退休的事,并且返聘她继续回校工作,而系里为退休老师召开退休座谈会的惯例也由此取消。

正如宋金如的老同事、原应用化学系系主任张燮所说,像她这批大学生,对国家和党的事业有着特别的忠诚与热爱,讲究的是如何为祖国多做贡献。宋金如也说,自己长期待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就是希望能多为核工业发展做贡献,这样才能觉得“活这么大岁数没有白活”。她非常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从事科研工作,而她在青年时期,曾失去过许多宝贵时光。这正是退休后,她埋头做实验搞科研的原因,她要加倍努力,补回被耽误的青春。

返聘结束后,她还是一如继往地出现在实验室,每天做着心爱的实验,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暑假、寒假还是双休日。她的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宋老师有一次给我的印象最深,那是一个星期六,大家都休息了,而且下着倾盆大雨,还刮着大风,可是仍见到宋老师撑着伞顶着风雨去实验大楼,令我敬佩。”

岁月一点点流逝,宋金如也在一天天变老,看着她越来越花白的头发,同事们纷纷劝她回家休养,宋金如听后脸上不禁流露出难过的神情。渐渐地,大家开始明白,对让人敬重的宋金如来说,让她离开热爱的工作和实验室,不是真正的体贴和关心,而是最残忍的打击。宋金如说:“一走进实验室我就觉得年轻了许多,仿佛回到了无羁无绊的青春岁月。”

宋金如做实验的时候十分专注。那双平时有些颤颤巍巍的手,一拿到移液管时就变得稳定下来了。她每次往移液管里倒溶液时,溶液凹液面都正巧与刻度相切,不多一滴,不少一滴。这是几十年如一日不断训练才达到的境界。她时刻享受研究中反复琢磨的过程,每当有元素找不到合理、合适的分离技术和测定方法,她心里就不舒服,有时几天吃不好、睡不香,但每当有新发现时,她那残留光阴足迹的脸庞上便会露出孩子一般的笑容。

2018年,已是宋金如退休后的第31年。这些年来,她每天都保持着上班时的作息,每年工作时间近350天,工作日是一般老师的175%。按照高校教师每年正常上班的200个工作日计算,宋金如退休后的31年,相当于别人在实验室上了54年的班。

传道授业 言传身教

退休后,宋金如在孜孜不倦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培养学生上,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们的毕业论文、发表论文并参加科研课题。在她看来,人生如此有限,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和学校做点有用的事情,是她的梦想追求,也是最大的快乐。

据不完全统计,她退休的这些年来,督导听课4000多个课时,指导硕士、本科生100多人完成毕业实习和论文,指导200多人完成课程设计,有时还要指导培训国外高级学员。

2003年,她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选派的高级学员“矿石放射性元素的测定方法”课程指导任务,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外籍学员掌握了从试剂配制到测定方法和结果计算的全过程,宋金如因此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学员选派国单位好评。

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促使她形成了规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待科研和教学,她的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细沙。她的学生们开玩笑,说她就是忘记了家里银行卡密码,也不会忘记各种工艺的具体参数。

学校曾承担的中广核研究项目即将验收时,宋金如发现4个参数相互矛盾。当时,距春节只有8天,负责数据的老师也已离校,但她坚持“重查”。东华理工大学张燮教授说,她组织项目组同志一起,从仪器调试到数据分析,全部重来一遍,直至4个参数100多个数据的测试完成。

宋金如的严谨治学不仅体现于她在专业知识上授业解惑和自身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还体现在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待科研认真细致的态度。

分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王同学没有经过实验研究就将结论写在自己的论文中,被宋金如细查发现后,要求他对该结论作出解释。王同学便认为,这个结果已经过专门实验,应该没问题。但宋金如严肃地说:“科研是不能有侥幸的心理,必须经过自己亲手实践,光有实验结果的论文是不完整的。”于是,她带领学生们通过亲手实践再次证实这个结论。

她还有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的实验没做好,就拿其他人的实验数据充数,被宋教授知道了,平时没怎么发过脾气的她严厉地批评了学生:“你这样做是不行的,搞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次实验不成功,就多做几次,绝不能拿别人的成果来蒙混过关。”

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小辉在接受中国核工业报的记者采访时,他回忆道:“宋老师总是微笑着,很少批评人,但对于实验过程和专业论文修改方面,却对我们要求异常严格。有一次,她让我把有关用树脂回收“铼”的工艺方法写成一篇论文,并给我列了提纲。我把觉得写得已经很用心的论文交给了宋老师。过了六七天,宋老师把论文还给我。我打开论文,顿时感觉惭愧和不安。宋老师把我的论文从头到尾改了一遍,对语句、专业词汇的正确表达,图表的美观和规范,甚至单位、标点的用法都提出了修改建议,还建议我再查几篇文章。我按她的要求把论文修改了一遍,投到国内一流专业期刊,竟顺利被发表。”

宋金如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的魄力和严于律己的人品风范深深影响着她的学生们,凡是跟她做过实验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工作态度更加严谨细致,做事更加脚踏实地。

不忘初心 享誉全球

宋金如的主要工作是以研究核燃料为中心,重点研究矿石中铀、钍及伴生元素的分离技术和测定方法,这是直接关系到铀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低谷期,加之铀、钍放射性的危害,这方面研究经费和人员大量缩减,科研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从事核工业工作大半辈子的宋老师却说:“就算再艰苦,只要是国家需要,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并把它做好。”就这样,她几十年不改初衷,在实验室里专攻这个领域的“冷门”研究。

在退休三十多年的精心实验中,宋金如相继研究了铀、钍等40余种元素的吸附性能,并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其中,关于矿石中金、钼、钪、锆、稀土总量的5种测定方法入编“铀矿地质分析测试规程”,成为国家核行业标准。她主持编订了4项国家核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规范。迄今为止,她已为测试中心客户的送检样品提供了2400多项分析数据。

1995年的11月,宋金如接到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的邮件,鉴于她在“钪元素研究的卓越发现”,该委员会决定邀请她参与《分析科学大全》编写,负责“钪的分离技术”章节。此书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世界一流专家,宋金如是当年中国唯一的特邀作者。

此外,她先后5次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地热水样中硫酸根和硼的测定,提供的各项数据100%准确可靠,在法国、冰岛等18个国家38个实验室的比对实验中名列前茅,为国家和学校争得了荣誉。她还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微色谱柱分离技术应用于矿石中痕量铀的测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年,宋金如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一项“721矿水冶生产流程技术改造”课题,把她研究的新方法应用到生产中,仅每年使用硫酸的费用就节约了40余万元。

2006年,80岁的宋金如编著出版《铀矿石的化学分析》,填补了这个领域我国教材20年的空白。为了这本书,她花费的时间和心思,常人难以想象。书中50多个从前都做过的分析方法,在出版之前,她足足花了一年时间,将所有的分析方法全部验证了一遍。

2014年7月,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举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她荣获“中国好人”称号。

2016年4月,宋金如被评为抚州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

2016年,鲐背之年的她,被推选为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

宋金如曾自谦地认为,自己年轻时工作环境动荡不安,在风雨坎坷中耽误了青春年华,后来又有家庭孩子的牵绊,一直没有为党和国家干过什么。退休后,她无羁无绊、自由自在,才找到了人生最好的时光,找回了青春洋溢的感觉。“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这一座右铭,宋金如牢记于心、躬行践履,并用自己的一生形象演绎了坚韧不拔、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忠诚老实、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

斯人乘风已去

音容笑貌犹在

宋老师,一路走好!

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机构 » 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