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部分地区人们常常说“拾娘花”
,或者“拾nia花”
。
真实的意思是拾棉花。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与当地的方言有关。
这里称妈妈为“娘”
,“nia”
,“娘爱”
等。
小时候,有一个小姑娘二妞最讨厌拾娘花。
每到拾娘花的季节,天还没亮就得跟着爹娘往棉田里赶。
那棉田像一片白色的海洋,望不到边际。
二妞小小的手在棉枝间穿梭,手指很快就被划破,看着一道一道的血口子,疼得眼泪直打转。
这时候,可娘告诉她:“妮儿,这娘花可是咱家里的宝贝嘞。
拾得多了,就能换好多钱,给你扯布做新衣裳。”
二妞听了这话,只能咬咬牙继续拾。
随着年岁渐长,二妞也渐渐明白了娘话里的含义。
这娘花承载着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
后来,二妞长大了去城里打工,离开了那片充满娘花的土地。
但每年拾娘花的时节,她总会想起故乡的棉田,想起弯着腰辛勤劳作的爹娘。
再后来,二妞带着孩子回了老家。
她牵着孩子的小手走进棉田,笑着对孩子说:“宝呀,这叫娘花,今天咱们一起拾娘花哩。”
孩子好奇地摸着柔软的棉花,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关于生活的传承。
娘花拾下来之后,回到家,大人们都要把每次拾回来的娘花过过秤,在小本子上记录每个地块儿的产量,并以此评估各地块儿的地力(基础肥力,土杂肥、化肥的施用量等),娘花品种的适应性及产量等信息。
另外还考核家庭成员或雇工的劳动工作量,用于奖励或计酬。
当储存的娘花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长辈及爹娘就张罗着卖娘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浩浩荡荡的卖娘花的拉车子、拖拉机一辆接一辆占满了公路,交通严重堵塞。
而且不是一两天。
夜里,有的人睡在娘花车上,有的打地铺就地休息,还有的人烦得离开公路远一点抽烟,吃饭的时候轮流去路边的小饭店吃,或带回一些馃子和开水就地吃。
有些人等了三天就有些耐不住了,开始找路子,在棉厂找到关系人后四五个人抬起娘花车在一排排的娘花车顶上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娘花车抬进了棉厂。
分级员评级划价后,过磅称重,再把一包包的娘花装上娘花车运到货场,几个人拽起娘花包一起使劲儿扔到大棉花垛上。
打垛的人就拆包,随即打垛边,塑形。
因为大棉花垛上边有很多的卧单,打垛人就一股脑儿地扔下来,卖娘花的人再去翻找自己家的卧单。
有的卧单质地好,就会被个别打垛人藏起来,待收工下班后带回家自己用。
很多卖娘花的人急着排号结算卖棉款就吃个哑巴亏不找了。
棉厂结算室窗口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结算室内,会计们紧张地核对单据,计算数据,打印单据。
叫号声,点钞票的声,与窗口外卖娘花人的吵吵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生活旋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